学习《钱钟书夫妇的家庭教育》

今天儿子班主任在班级群布置了个家长作业!现在学校有些任务真的太离谱了,都搞到家长身上来了。不过仔细想想,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,不也一堆手工作业嘛,我好像都习惯了。

这次的作业是让我们学习《钱钟书夫妇的家庭教育》,总结里面的家庭教育方法和育儿智慧关键点,然后分享到班级群。说白了,就是读篇文章,再简单总结一下。

钱钟书夫妇的家庭教育

钱钟书和杨绛夫妇在文学上的成就斐然,他们的女儿钱瑷也十分优秀。女儿出生后,祖父给她取名健汝,又因孩子生肖属牛,“牛丽于英”,所以号丽英。这个号,钱钟书夫妇不太喜欢,而“钱健汝”叫来实在拗口,又叫不响。他们夫妇俩就即兴给女儿起各种诨名,其中最顺口的是圆圆,所以圆圆就成了她的小名。对于六岁前的女儿,夫妇俩在家庭教育上各有各的侧重点。

陪孩子玩,做孩子的朋友

钱钟书对待孩子就像对待朋友一样。他自己是个“大孩子”,所以总能和小女儿玩到一块儿。他非常喜欢和女儿玩游戏,玩的花样也多。在圆圆小的时候,他喜欢用墨笔在圆圆脸上画胡子,还在肚子上画鬼脸,被夫人杨绛说了后,不敢再画,转头又和女儿玩起了睡前“埋地雷”的游戏——每天睡前,钱钟书会在女儿的被窝里放上大大小小的玩具、镜子、刷子等,等着圆圆掀开被窝惊叫,他在一旁得意大乐。圆圆不得不每天睡前小心搜查一遍,把被窝里的东西一一取出。 钱钟书还喜欢和女儿玩文字游戏,尤其擅长顺口溜和起外号。有一次,圆圆午睡睡醒之后精神大好,在床上蹦来蹦去。钱钟书看到了,指着她笑着说:“身上穿件火黄背心,面孔像只屁股猢狲。”圆圆听了知道把她的脸比作猴子的红屁股不是好话,就噘起嘴巴抗议。钱钟书看她气鼓鼓的样子很可爱,又给女儿起了很多绰号。圆圆年纪小,一下子得了爸爸这么多绰号,又觉得十分得意。 钱钟书也爱逗女儿。圆圆小时候有段时间肠胃不是很好,有的东西不能吃。每次有吃的东西,即使圆圆可以吃,钱钟书也总对她说 “baby no eat”。圆圆渐渐听懂了,总留心看妈妈的脸色。一次,钱钟书又说 “baby no eat”,她看着妈妈的脸,迸出了她自造的第一句英语:“baby yes eat!”逗得钱钟书哈哈大笑。

圆圆识字后,钱钟书说他写的《百合心》里有个女孩就是照着圆圆写的。圆圆怕爸爸冤枉她,每天偷看爸爸的稿子。钱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。一个藏,一个找,在这样捉迷藏的游戏中,圆圆不知不觉把爸爸写的书看完了。

钱钟书十分擅长和女儿做朋友。圆圆四岁多的时候,钱钟书从工作了两年的昆明回到上海。两年的时间,他的面目黧黑,头发也长长了,穿一件粗布长衫,式样很土。他从船上为女儿带回一只外国橘子。圆圆接过橘子,就转交妈妈,只注目看着这个“陌生人”。两年不见,她好像已经不认识爸爸了。直到吃完晚饭,圆圆对这位陌生爸爸的猜疑也没消失。她对钱钟书说:“这是我的妈妈,你的妈妈在那边。”钱钟书很窝心地笑说:“我倒问问你,是我先认识你妈妈,还是你先认识?”“自然我先认识,我一生出来就认识,你是长大了认识的。”圆圆回答他。钱钟书悄悄地在圆圆耳边说了一句话,圆圆立即感化了似的和爸爸变得非常友好。只一句话,钱钟书就俘获了女儿的心。

后来,圆圆常说:“我和爸爸最‘哥们儿’,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,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,只配做弟弟。”

从小培养读书兴趣

钱钟书和杨绛都爱看书,看书时还会拿着笔在上面写写画画。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,圆圆从小也迷上了看书。圆圆还不会说话时,看到爸爸妈妈看书,就伸手去抢他们的书看。杨绛就给她买了一只高凳,又买一本大书——丁尼生的全集,字小书大,没人要,很便宜。圆圆坐在高凳里,前面摊着一本大书,手里拿一支铅笔,学爸爸妈妈的样子,一面看书一面在书上乱画。

回到上海后,圆圆和杨绛一起住在杨绛的娘家。这个家里也满是读书的氛围。圆圆自己会爬楼梯了之后,总是爬上四楼去看杨绛表姐的女儿读书。那个小女孩比圆圆大两岁,读上下两册《看图识字》,圆圆就坐在一旁旁听。杨绛看圆圆这么羨慕《看图识字》,就也为她买了两册。买回来不几天,圆圆就已经认识了上面大部分字。

杨绛还会在晚上睡前教圆圆唱童谣。圆圆能背过很多之后,杨绛又怕光背会脱漏字句,就叫她用手指点着书背。书上的字相当大,圆圆的小嫩指头一字字点着,恰好合适。圆圆由此认识了许多字,杨绛就常常为她买带插图的小儿书。她读得很快,杨绛又为她挑选字数多的故事书看。圆圆翻书翻得很快,用两个指头捏着书页,和钱钟书翻书一个式样,这让杨绛觉得惊奇又有趣。

等到十一岁时,圆圆已经读过《西游记》《水浒传》等小说,正在读文言的林译小说。她养成了和爸爸妈妈一样的习性,到哪里,就找书看。在外公家时如此,在祖父家时也是如此,被祖父认定是“吾家读书种子也”。等到圆圆离开上海时,她也有了自己的学名—钱瑷。后来,在爸爸妈妈的悉心教导下,钱瑷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。

还别说,个人觉得内容还不错,值得花时间学习。最后简单总结一下:

钱钟书夫妇以平等互动激发孩子创造力:钱钟书化身“玩伴”,通过游戏、幽默增进亲子关系;杨绛营造阅读环境,以榜样引导,循序渐进培养阅读兴趣。教育核心在于尊重孩子天性,将学习融入生活,用陪伴与乐趣滋养成长,塑造独立人格。

若对以上内容进行再创作,需遵循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在分享时需注明原作者且以相同方式分享。